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两周年,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全国多地陆续成立了“无障碍促进会”中金辰大,以社会组织力量参与项目建设、督导,普及相关理念与知识。
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主体多、领域广,需要统筹各方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总计有近30个“无障碍促进会”,涵盖省、市、区各级;成立促进会既是落实法规相关要求,加强协调、监督的切实举措,也为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参与无障碍事业提供了契机。
在2025年4月的青岛马拉松,青岛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会长、37岁的视障人士姜启红,以2小时14分21秒的成绩完成21公里半程赛事,一时间走红网络。
面对媒体采访,姜启红表示:“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残障人群的需求,即使看不见,我们也可以向前奔跑。”
这句话恰如姜启红的人生轨迹。先天视力残疾、家境贫寒,没有使他屈服于命运,通过自身努力,他考进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获得全国百强按摩师大赛金奖、省级残疾人运动会游泳比赛冠军,还开了自己的推拿中心。2022年,他发起成立青岛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力求协助更多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一个失去光明的人,如何照亮其他人的人生旅途?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他又有哪些切身的感悟?南方都市报“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近日对姜启红进行了专访,了解他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谈个人经历
“人生道路就像马拉松一样
有起有伏”
姜启红因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而逐渐失明。童年时光,姜启红还能看清黑板、独自骑车,随着年龄增长,眼中的世界先是日渐模糊,随后失去颜色,最后化作一团黑暗、朦胧的雾。有采访他的媒体形容,这是一场“缓慢的溺亡”。
失明前后生活的反差,曾一度让姜启红彷徨,但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也使他逐渐走出内心的阴霾。“我自己会调整心态,比如有人问我,你眼睛看不见,会不会觉得遗憾?我说,我只是比别人提前几十年视力衰退而已,因为人老了,也会出现看不清楚、看不见的情况。”
2023年,姜启红开始尝试跑马拉松,并首次参与了半马赛事。他坦言,那次参赛比自己预想中艰难,“但突破了困难之后,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也驱使着他持续练习、参赛,不断超越自我。
南都:跑马拉松对你而言,有哪些意义?
姜启红: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想着一定要跑马拉松。选择马拉松,一方面是因为我平常运动的机会不多,我觉得我得把自己身体调好,可以用跑步来增强体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之前跟朋友聊到马拉松,想着要不要试试,就决定挑战一下。
最初练习还是很困难的,我跑500米就喘得不行,因为没掌握技巧,而且平时不怎么锻炼,心肺功能弱,所以心理上、身体上都感觉很折磨。但跑的过程中也渐渐有了目标,可能计划跑10公里,但跑到5公里就觉得已经跑不下去了,但意识到自己已经跑了一半,就想着再坚持一下。这个过程很令人犹豫、徘徊,但真的跑完10公里了,会觉得很舒畅。
我自己也在想,这种又想放弃、又想坚持的感觉,跟大家平常做事一样,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坚持下去中金辰大,它就过去了,坚持不下去,就永远被难住了。在青岛跑马拉松还有个特点:青岛有很多山路,有上坡有下坡,我觉得人生也是一样,它不是一直在上坡或下坡,而是有起有伏,提前设定了目标,咬紧牙关坚持,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南都:结合你的经历,如果一个残障人士想独立生活,他可能面临哪些困难?
姜启红:以现在的社会条件,无论是肢残、视障或者其他类型的残障,残障人士独立生活还是蛮有挑战的,他并不是做不到,但他比普通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
比如独自去购物,不谈别的,这个路怎么走过去?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到超市了,怎么找想买的东西、怎么确定它摆在哪?这也是个问题;肢残人士坐着轮椅,可能想要货架最上层的商品,他够不着,视障人士想挑选自己心仪的商品,因为看不清楚,可能也分辨不出来。
残障人士面临的这些困难,一方面是来自于自身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界的环境,没能让他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空间。我感觉社会上的无障碍设施和人文关怀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谈成立促进会
“帮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
比别人给我钱更开心”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视障会长”,从处理文件到筹措经费,姜启红日常工作的艰难不言而喻;部分单位对无障碍的不理解、不重视,则更让他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近期的一场活动中,姜启红在总结时表示:“无障碍事业任重而道远,行而不辍,则终将抵达。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理解并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步打造起一支专业化的无障碍体验队伍,共同铸就一个包容、温暖、畅通无阻的城市家园。”
南都:你为何选择创办促进会?这当中有哪些契机?
姜启红:这里面既有我们想帮助他人的初心,也有一些机缘巧合。我之前是在青岛的一个工作站做义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那个工作站关闭了,但我们还是想继续做下去。我们也找过其他机构,但都不太合适,我们就想,或许可以自己成立一个民间组织,就从2020年开始筹备、准备资料,最后就做起来了。
很多残障伙伴想做公益,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成立这个组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让残障伙伴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回馈社会,而不只是接受社会的帮助。我们通过志愿服务,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残障人士的存在和需求,让大家意识到,残障人士也可以为别人、为社会做出奉献。
平常我们会去做一些无障碍意识倡导,包括服务培训、体验活动之类的。青岛是一座有大爱的城市,大家都乐于助人,但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帮,一些帮助的方式可能就不太合适。既然大家有这份爱心,我们就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接触、协助残障人士,把这份爱心传递得更好。我们在机场、航空公司、地铁公司、公交公司做了很多这样的培训,有时是我们找这些单位,有时是它们主动找我们,每次都有很多人参与。
南都:我们了解到,促进会近期完成了换届,人员的规模更大了。请问促进会的参与者都有哪些特点?
姜启红:以新一届理事会成员来说,大家背景资源都比较强大中金辰大,也涵盖了多类人群,比如高校的老师、准备生宝宝的妈妈,还有视障、肢残的朋友,此外还有人大代表、助残机构的参与。
现在也有很多人想参与我们的组织,我们主要考量,他有没有能力完成他的使命,以及他的专业性、代表性。比如我们年龄最大的成员有72岁,她是一位已经退休的、之前从事工程设计的阿姨,她很专业,而且从她的年龄来讲,本身也是无障碍需求者的一员。
现在一提到无障碍,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给残障人士使用的,没有想到它更多的是服务于老年人。青岛现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是238万人,占全市人口23.8%,再加上几十万残障人士,还有婴儿车使用者、临时受伤者等等,有无障碍需求的群体占比很高,我们也希望通过阿姨的身份,来强调无障碍的重要性,引起社会的关注。
南都:推进促进会工作的这个过程困难吗?当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姜启红:我觉得是既有困难,也有“玫瑰”。困难的地方,一方面在于经费的问题,促进会日常开销确实蛮高的,现在申请一些项目,也接受社会捐款,我自己有开推拿中心,推拿中心的一些收入也会捐给促进会;另一方面在于观念的问题,不少人认为无障碍这个东西无关紧要,可能觉得用的人很少,就感觉建设的意义不大,我觉得改变他们的观念,还是蛮有挑战的。
比如我们之前去一个社区走访,发现居民楼电梯没有语音报层,我就问社区的负责人,他说整个社区就只有一个视障人士,平时也不出门,所以没有做这个。我们后来找到这个视障人士,问他,你平时不出门吗?他说:“我出不去,出了门也不知道电梯到几层,我下不了楼。”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不是他们不想出门,而是因为无障碍的缺失,使他们出不了门。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无障碍意识进社区、进校园,让更多人知道无障碍的重要性。
所谓的“玫瑰”,就是能够为他人解决一些困难,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比如有很多人属于中途残障,从一个健全人突然转变成看不见、走不了,这个过程很痛苦,所以我们去年做了个“中途残障生活重建训练营”。
这个训练营汇集了十余个残障人士,他们由于种种意外致残后,原有的生活轨迹被完全颠覆,他们就走不出家门了。一方面,他们可能没法面对现实、会担心自己遭到他人歧视,另一方面,一些人失去了部分肢体力量,他也不知道该怎样完成一些原本很简单的生活技能。
所以我们一方面是从心理上给予他们支持,一方面是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训练,比如怎么操作轮椅、怎么上下床等等,此外还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协助。很多人通过这个训练营走出了家门、重新参与社会生活,我就觉得很开心,这可能比别人给我10万块钱还要开心。
此外,我们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都会为盲校的孩子提供接送服务,我们协调志愿者来协助孩子们上下车,从校门送到车门,从车门送到家门。我们平常还组织志愿者进社区,协助视障人士,也会带着这些视障人士给其他老人做服务。
我自己从事健康、公益这两个行业,一个是让人身体健康,另一个是让人心理健康,我觉得能够通过双手让别人健康,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发出更多的善与爱,这种感觉特别好。
谈无障碍环境
“它是人们冲破生命枷锁
迈向人生坦途的工具”
促进会成立三年来,姜启红积极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各类残健融合活动近百场,先后组织带动4000余人次参与;持续运营“障碍人士帮帮忙”项目,在35家公益单位支持下,累计协助近千人次残障者解决出行难题。
促进会工作的推进,也恰逢国内无障碍事业的风起云涌。2022年《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实施,对建设项目无障碍标准做出硬性要求;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增添法治保障;2024年以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等文件陆续发布,为无障碍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于近年各地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力度,姜启红深有感触。他表示,法规的出台使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法可依,增强了全社会对无障碍的关注程度;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区域均衡发展、无障碍意识普及、信息无障碍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亟待社会各界的进一步重视、行动。
南都:你曾参与全国多地的无障碍领域活动,你认为对特殊群体而言,无障碍环境意味着什么?你对近几年国内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感受强烈吗?
姜启红:对坐轮椅的人而言,无障碍就是他的双腿,对视障人士而言,无障碍就是他的眼睛。我觉得对所有人来说,无障碍环境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冲破生命枷锁、迈向人生坦途的重要工具。
我感觉我们国家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速度,现在是一年快过一年。2020年筹备促进会那会儿,还没有现在这么快马加鞭,《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以后,我感觉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的认知到宣传的力度来说,都比以前要好很多,我们也更好开展工作了。
当然,法规只是一个底线的标准,现在社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对一线、新一线城市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到了“从有到优”的阶段,但对于没那么发达的城市、乡村来说,一些地方的无障碍环境还处在“从无到有”的阶段,发展不太均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提升需要一定时间,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这个进展算是非常快的。
南都:除了区域发展的均衡,你觉得当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姜启红:我认为第一个就是意识的问题,每一个人都需要加强对无障碍理念的认知、理解。去年我们做了个“身份转换”项目,让普通人蒙上眼睛、坐上轮椅,切身体验一下残障人士生活中的困难,做这种沉浸式体验,就是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特殊群体的视角,来理解无障碍的重要性。
第二个就是信息无障碍。可能是因为我使用科技产品的技能还不够熟练,也可能是因为这些产品本身不够方便,现在很多手机APP、网页的信息无障碍,用起来问题很多,好不容易用习惯了,可能系统一升级,就又乱套了,整体体验还需要加强。
南都:作为促进会会长,你接下来最想让更多人了解无障碍的哪一点?
姜启红: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我想基于这一点做出延伸,逐渐推动无障碍环境的优化。比如我们常说要“扶残助残”,但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又没有残疾,他就不一定有意愿参与,所以我们接下来可能会从“扶老助弱”这一点出发,做人文关怀理念的推广,这样参与的人也更多。
以前谈社会发展,可能更看重GDP,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觉得它的重要性可以跟GDP并列,相关的配套措施会是拉动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接下来也有个想法,就是跟相关单位合作,打造一个“无障碍示范点”,或者叫“障碍生活体验馆”,让更多人沉浸式体验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让大家知道,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从而促进相互的理解,增进城市的友好氛围与包容性,共同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
“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栏目出品
本栏目入选珠海市“五个一批”网络正能量培育行动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韦锐佳 曾奎达中金辰大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