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盈汇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很少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穹顶之下,四根圆柱之间的所有长墙被全部打开,展厅中的装置、影像与雕塑作品在在完全开放的视野中自然展开对话,彼此映照,仅以洄游的行走动线指引观展线索,构建起一个富有逻辑性的视觉场域。
这是艺术家廖斐与策展人张南昭沟通后共同作出的决定,以“无遮蔽性”的物理设置来回应廖斐的创作思想 ——基于自明性(哲学和逻辑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其真实性对理性主体而言是直观且显然的)开始的工作,并援引《金刚经》中的句子,以“如人有目”作为展览标题,意为“世间万物以其自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诚然,无论是冰块、椅子,还是扎带、折纸,廖斐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从一种确定的、没有异议的物质开始。在雕塑专业毕业10 余年的时间内,他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思考,逐渐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塑形,创造出以内心作为引领来创造外在客体的创作方式,展览也依循这种 “无形”,以 “物质、场域、延伸、无限、推演”五个关键词排布观展动线。
逐渐弱化的物质
早期的两件作品《移动No.1》(2013)和《短暂的真空雕塑》(2015)在展览入口位置以平面方式展出。《移动 No.1》(2013)将两个方形的冰块被置于上下两把木头椅子的椅面中间,整体以垂直的方式呈现出对称状态。《短暂的真空雕塑》(2015)则是 6 个日常可见的马桶搋子被抽掉真空,利用吸力互相连接,成为一个可以无线延续的作品。
“可以预知的是,随着冰块的融化,物质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稳定状态都会被破坏和改变。而《短暂的真空雕塑》 理论上它可以变得很长很长。”如同廖斐的解释,在这创作于 10 年前的作品已经可以反应他对于物质的处理方式 —— 在不改变客观客体的前提下,探索和展示他们的内在属性。
讽刺的是,廖斐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却恰恰是专注三维空间塑性、创造物质的雕塑专业。在作为学生的惯性带领下完成作业,到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中间,他坦诚自己经历过相当长时间无从下手的困顿阶段。
“艺术的感性带来的不确定感如影随形,但确定感对我来说跟存在的安全感是相连的,就像你饿了得去找吃的一样,这对于我是类似生理需求一样的。” 在朦胧的、基于“喜欢艺术”的选择之外,从小着迷的推理小说和科学史阅读培养的对理性和逻辑性的确信让他在面对 “自己要创作些什么” 时,陷入相当长时间无从下手的困顿状态,直到读到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著作《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
“它把人放的特别低,找一个大家都可依据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迪卡尔对感性与理性的问题上给出的解法是:把物质跟精神区分开,让所有的工作从物质出发。这给了当时的廖斐一个推手股盈汇,让他觉得“他觉得一个不够有才华的人也能够对这个系统有重大的贡献,只要你按照这个方式推演下去。”
把情感的水拧干
从这个维度上推进,廖斐被视为从物质逐渐变得抽象的代表作品《无限自然拓扑1 》(2017/2025)的出现就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从墙的最左边开始,他将一个几何点转化为不断生长的线条,最终演化为平面空间。
这是一件蕴含了数学学科魅力的作品,随着线条在空间中拓展,数学定律的严谨与无尽可能在其中交织。张南昭对此做出解释:“人们看待一个苹果的颜色也许因为光线的变化会产生主观意志的转移,但在数学面前,这堵墙上展示的结果 —— 它的对角线是它这个空间内最长的一条线—— 他在未来的 100 年不同的文化下,还是一个所有人会认同的说法。” 这与大众对艺术家创造力的超乎寻常的想象似乎是相悖的,但在他看来,这种“把情感的水拧干,剩下理性。” 的创作系统也正是廖斐的独到之处。
5行由塑料扎带绑成的象形文字一样的符号排布组合而成的作品《单向雕塑 1-4》(2017-2022)以逻辑上的穷举法展示了扎带跟扎带之间所有可能性的关系,同样用逻辑的方式进行全景式的视觉呈现。
“如何确定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成为这个阶段廖斐思考的核心,尽管推演起始的材料都来自日常之物,但“哪怕再普通的材料,你如果追问几次的话,他好像就不那么普通。”
这个材料到底怎么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它成立的?是原子、分子吗?
它在每一个刹那都在生灭对吧?那你怎么确认这才是你呢?
你只能说我的工作意识确认是我,但是意识到底是什么?
“我”是怎么组成的,难道是不断连续的意识吗?
那么时间的概念就出现了,这个时间的概念非常可疑,如果你去问的话,好像最后只能用“相续”来解释,也就是说你每一个念头是相续,就像一个线串起的珍珠一样是吧?
但是每一个念头放几遍?
“如果无限的追问下去,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开始变得不可思议。而我唯一可以知道就是我的无知。” 面对没有穷尽的无限追问和不确定性,廖斐试图以逻辑的方式在作品中完成求证,并始终保持提问和永远诚实的好奇心。
如人有目
除了广泛且多学科的阅读、学习和看似抽象的艺术表达之外,廖斐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多异于常人的地方。他感谢互联网给与的丰富学习资源对求知欲的满足,也会在跟女儿的日常相处中收获新的灵感。展览现场以一个原型展开探索的纸张折叠再拼接的产物,创作的缘起就是因为女儿对折纸的兴趣。“小孩子的视角是很不一样的,我翻她的折纸时,突然意识到这个东西太美妙。它是天然的,一张纸对折,就拥有天然的对称性。”女儿在很长时间一直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这种作为一个生命的自我意识的延迟出现也让廖斐觉得非常奇妙。
展览开幕后,廖斐听到展厅里一对奶奶和孙子的对话,“奶奶问孙子, ‘你看出了什么?’,孙子大概作答后,奶奶说,‘ 我觉得我看出来了,这个艺术家就是从一个单一的元素开始,然后不断地搭来搭去,最后就出来一个很复杂的东西。’ ” 这是作为艺术家真正感受到愉悦的时刻,“ 我就觉得他们都get到了这个作品,起码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它就是这么的简洁清晰,就是谁看都能看明白。当然可能每个人看,比如说他思考的层次不一样,但是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喜欢这样。”
文 / 李烨
策划 /Ritchie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